
福州“三坊七巷”的具体建筑特征?
三坊七巷是福州市鼓楼区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占地40公顷,其中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官巷、吉庇巷。
三坊七巷始建于西晋末年"。
唐朝的"安史之乱"中原混战,南迁避难而来的各界人士地选择了这片平整的土地,开始新一轮创业而组建家园。
一个以士大夫阶层、文化人为主要居住民的街区,便在南街附近生成。
即是今天的三坊七巷。
如今的三坊七巷有许多灰墙青瓦古朴大方的普通人家住宅,布局严谨,院落相连,中轴对称,以木结构承重,有精雕细刻的石木构件和舒展的大红斗门,宅院四周或左右围有土筑的马鞍形风火墙,有的墙峰饰以飞龙飞凤、花鸟鱼虫及人物风景,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三坊七巷其独特的居住生态和建筑风格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被中外建筑专家誉为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街区群落。
拥有保存完好的明清故居。
福州三坊七巷十邑民俗踩街秀好看吗?
三坊七巷的福州十邑民俗踩街秀是福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福州市三坊七巷保护开发有限公司共同组织牵头福州市各级文化部门开展的,为了营造喜庆、祥和、热闹的节日氛围,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首波的福州十邑民俗踩街秀会持续到2月13日,第二波的福州十邑民俗踩街秀将从2月21日持续至2月27日。福州十邑民俗踩街秀表演的时间是在活动当天的早上9:30至10:30分。
福州十邑民俗踩街活动包括十二婆姐送平安、舞狮子、电音三太子、肩头戏、走高跷等表演。其中展示陈靖姑信俗表演的《十二婆姐送平安》是头戴“大头娃娃”、手持油纸伞的12名婆姐,迈着碎步,一路走来,一路祈福,还是十分有特色十分好看的。大家有空可以带着孩子家人来感受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感受节日的气氛。
(海峡网 胡君毓)
福州三坊七巷特产必带清单?
福州三坊七巷的美食有福州鱼丸、同利肉燕、木金肉丸、锅边糊、花生汤、福州煎包、大世界橄榄、黄米糕等。
“三坊七巷”是福州的名片之一。在这里你可以领略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青瓦、匠艺奇巧的明清古建筑。在这里你可以品尝品种繁多、口味独特的福州小吃。如果你只是个吃货,那来到三坊七巷,就是掉进了特色小吃的深渊。
永和鱼丸是三坊七巷里的百年老店,这家以鱼肉做外皮的带馅丸子,选料精细,制作考究,皮薄均匀,色泽洁白晶亮,食之滑润清脆,汤汁荤香不腻。每天到这吃鱼丸的顾客络绎不绝。
“鼎边糊”,是人们常说的“锅边糊”,这家店“鼎边糊”,是他家的“锅”与众不同了,以鼎当锅,这样煮出的糊不但一点不会有焦味,还特别的香。
福州三坊七巷是什么地区?
三坊七巷座落于福建省福州市 鼓楼区 南后街,总占地约45公顷,是从南后街两旁从北至南依次排列的坊巷总称。
三坊七巷自晋代发轫,于唐五代形成,到明清鼎盛,如今古老坊巷风貌基本得以传续。三坊七巷为国内现存规模较大、保护较为完整的 历史文化街区 ,有“中国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和“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的美称。
福州三街七坊介绍?
福州这座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中心,坐落着这片遐迩闻名的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它占地约40公顷,由三个坊、七条巷和一条中轴街肆组成,分别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和南后街,因此自古就被称为“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起于晋,完善于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国都市仅存的一块“里坊制度活化石”坊巷内保存有200余座古建筑,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15处,省、市级文保单位和历史保护建筑数量众多,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明清建筑博物馆”。
三坊七巷因地灵而人杰,这里一直是“闽都名人的聚居地”林则徐、沈葆桢、严复、陈宝琛、林觉民、林旭、冰心、林纾等大量对当时社会乃至中国近现代进程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皆出自于此,使得这块热土充满了特殊的人文价值和不散的灵性及才情,成为福州的骄傲。